《手稿》為什麽會成為爭論的中心?是不是因為它早,屬於早期著作?不完全是。梅林在1902年編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遺著》中,收集了馬克思、恩格斯19世紀40年代的著作,並第一次公布了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博士論文完成於1841年,早於《手稿》。另外,在1927年第一次發表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寫於1843年,也早於《手稿》。
是不是因為它不成熟?也不完全是。《手稿》是馬克思基本上完成兩個轉變之後的著作。其中雖然包含一些不成熟的東西,但也包含許多重要思想。同1844年以前相比,馬克思的思想是朝唯物史觀前進,而不是後退。
《手稿》之所以成為爭論的中心,除了客觀原因外,還在於《手稿》的理論特色本身。《手稿》以異化勞動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因而它的主題和對主題的哲學論證之間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矛盾,從而給從各種不同觀點來解釋馬克思主義留下了回旋的餘地。
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手稿》是比較集中,比較係統地闡述關於異化和人的問題的著作。但是《手稿》的主題,並不是關於這兩個問題的抽象思辨,而是關於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人類解放道路的論述。如果說,在1843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力圖揭示的是“國家之謎”,解決使他感到苦惱的關於市民社會同國家的關係問題,那在1844年的《手稿》中,則是轉向解剖市民社會,試圖從經濟中,從私有製本身及其積極揚棄中,尋求無產階級處於非人地位的原因和解放的途徑,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解決“曆史之謎”。
馬克思在《手稿》中是很重視這個主題的。他當時雖然是從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供的前提出發,采用了它的語言和它的規律,但他“超出國民經濟學的水平”,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把人類的最大部分歸結為抽象勞動,這在人類發展中具有什麽意義?這實際上是關於資本主義製度下無產階級的地位和使命問題。第二,希望通過提高工資來改善工人階級狀況,或者像蒲魯東主張的把工資平等看作革命目標的改良主義,究竟犯了什麽錯誤?這實際上是關於無產階級的革命目標和獲得徹底解放的途徑問題。所以,《手稿》研究的並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無產者和資產者兩大階級的對抗。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私有製的本質是資本和勞動,即有產者和無產者的對立,而且是“敵對性的相互對立”的論述,關於資本、地租和勞動三者的分離對工人來說是有害的、致命的分離的論述,關於無論資本主義生產處於衰落或繁榮時期,工人都不可能擺脫貧困的論述,以及關於異化勞動的諸種規定,都著力於揭示資本主義製度下無產者和有產者的對抗,揭示無產階級的處境和地位。正是無產階級是馬克思當時傾注全部注意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