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三、由實踐範疇到勞動範疇。論自然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字體:16+-

馬克思1844年《手稿》的一個重要成就,是把勞動、生產同實踐結合在一起,突破了把實踐僅限於理論批判的範圍,賦予實踐以感性的物質的內容。這為馬克思鋪設了一條通過分析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來發現曆史發展規律的道路。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是以唯心主義形式強調實踐和勞動作用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精神現象學》中,把勞動看作主體通過創立客體、揚棄客體、達到主體自身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的環節;而在《邏輯學》中,他通過對認識過程的分析,把實踐看成是走向絕對真理,達到主體與客體統一的環節。黑格爾對實踐和勞動的理解同他關於主體的能動作用的認識是一致的。但由於黑格爾把主體看成是絕對觀念,客體是絕對觀念的異化,主體同以自然和社會表現出來的客體的對立,無非是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不同形式,是在純思維範圍內的對立,因此作為主體能動性的表現,以及把主體和客體聯係起來的實踐和勞動,並不是感性的物質活動,而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的活動。

黑格爾死後,他的學生們不滿意黑格爾哲學的純思辨性質,力圖從思想轉到行動,提出了行動哲學。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老年黑格爾派米希勒的學生奧古斯特·馮·切什考夫斯基。他在1838年發表了《曆史學引論》,宣稱今後哲學要“成為一種實踐的哲學,更確切地說,要成為實踐活動的哲學,‘實踐’(praxis)的哲學,對社會生活施加直接影響的並且在具體活動範圍內發展未來的哲學”[28]。但切什考夫斯基並沒有超出唯心主義的範圍。他把實踐隻看做是理論的批判,而不是實際改造社會的革命活動,認為純粹的理論批判就能改變現存製度。隨後,寫了《行動的哲學》的青年黑格爾派赫斯以及鮑威爾,都沒有超出把實踐理解為理論批判自身的範圍。例如鮑威爾在《微弱靈魂的自白》中就說過,“迄今為止,我們一直認為理論就是實踐”[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