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一、自然的客觀實在性。異化自然與人化自然

字體:16+-

費爾巴哈哲學的特點是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他強調自然的客觀實在性,把自然看成是物質的、感性的存在物;強調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費爾巴哈在人與自然統一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學,把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推崇人,推崇自然,表現了費爾巴哈反對宗教、反對思辨唯心主義的戰鬥精神。但費爾巴哈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看成是兩個自然物之間的關係,看成自然界同自身的關係,因而並不能真正科學地弄清楚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

費爾巴哈強調自然的客觀實在性,把它同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對立起來。當他把自然界看作第一性的實體、非發生的永恒的實體,“沒有了自然,人格性,‘自我性’、意識就是無,換句話,就成了空洞的、無本質的抽象物”[1]時,他是堅持唯物主義的。但費爾巴哈把自然界看成直觀的對象,而不是實踐的對象。他繼承了斯賓諾莎的“自因說”,隻是從自然自身來把握自然,而把人類的實踐活動排除在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之外。

1844年的馬克思,當然承認自然的客觀實在性。但他關於異化勞動的理論,增加了一個新的因素,這就是把自然界作為勞動對象來考察。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的根本內容就是對象化,即勞動者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凝結在產品之中,而對象化必須以自然的客觀實在性為前提。“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麽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2]因此馬克思把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關係,同時也看成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對象這個異己的與他敵對的世界的關係”[3]。馬克思通過他的異化勞動理論,把自然界作為勞動的對象,納入勞動過程中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