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六、中國化不應回避社會形態研究

字體:16+-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一直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史學研究和創新,請談談在中國史學史研究和曆史學的理論研究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作用?

瞿林東:老一輩學者包括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讚、侯外廬等在馬克思主義史學領域做了許多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尹達、劉大年、白壽彝等也多次強調,要重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曆史學。簡單一些理解,就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中國化。因為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在西方尤其是英國非常突出,目前在國際上,馬克思主義史學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學派。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即唯物史觀來看待中國史學,重新解釋曆史現象。這個任務非常繁重。第一,中國的史書都有其曆史價值,但也有其時代局限性,如何對這些史書及所反映的曆史現象進行重新解釋是重要的任務之一。第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如存在決定意識、事物都是普遍聯係的等,倘使將其與中國曆史事實相結合,就有可能寫出超越前人的曆史著作。在這個問題上,老一輩曆史學家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什麽呢?首先還是要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所了解。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在這個問題上我深有體會。舉例來說,關於史學和社會的關係,尤其是和政治的關係,現在很流行一種看法,即史學應遠離社會,不應提倡史學為政治所用。我是學史學史出身的,我知道史學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政治的需要。因此,史學與政治的關係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決定了意識形態。史學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從這個觀點來說,政治對史學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這個合理性是有限度的。對於曆史學來說,這個“度”就是不能破壞它的學術品格,最根本的就是不能損害它的真實性。如果損害了這一點,便違背了二者之間的合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