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我所認識的中國史學史

字體:16+-

——瞿林東教授訪談錄[1]

劉開軍 王姝

一、治學經曆與學術傳承

劉開軍(以下稱劉)、王姝(以下稱王):瞿先生,您好!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拜訪!我們讀過您的不少著作,也十分關注您近年發表的一些文章,受到許多啟發,但仍然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您,以便進一步提高我們對本專業的認識。

瞿林東(以下稱瞿):我很高興同你們交流,就有關專業問題進行討論,但我要說明的是,你們對這次訪談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一來我曾接受過幾次類似的采訪,有些問題都講過了,這次可能談不出多少新意;二來當今史學發展頭緒繁多,史學史研究也麵臨一些新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也在思考當中,需要和同行們共同討論,這樣才能推進我們的認識。我們從哪兒談起呢?

劉:我們對您的治學道路十分關注,很想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您從1964年跟隨白壽彝先生讀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從那時算起,至今已整整50年了。這對您來說,一定有著不尋常的意義。從您的一係列學術著作中可以看出,您的研究領域貫通古今,而成果之間的聯係又很緊密,好像它們之間是相通的,這是否同您規劃自己的治學道路有關呢?

瞿:這個問題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有關學習的經曆,另一個方麵是有關治學的規劃。我先說說自己的學習經曆。你們講到我1964年跟隨白壽彝先生讀研究生至今已有50年了,聽起來頗有一點曆史滄桑之感,真是如同前賢說的那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曆史麵前,人的一生顯得多麽短暫。正是因為這樣,人的一生要過得有意義才是。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又總是時時感到曆史的腳步是那樣的從容和不知疲倦,堅持不懈地走向遠方,這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勇氣,這就是人生的道路。從我自己來說,新中國成立前因家境困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我13歲時才有機會到南京上了小學。2013年夏天,我的中學同學相聚於南京一中,紀念我們初中入學60周年。聚會的主題是:“入學滿甲子,相聚敘晚情。”同學們個個都掩飾不住內心對歲月流逝的感慨和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奮、拚搏幾十年而天然生成的那種自豪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