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二、中國古代曆史理論的特點和發展大勢

字體:16+-

第二個問題,中國古代曆史理論的特點和發展大勢,注意這裏講的是曆史理論。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曆史理論,其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多種存在形式。它主要有哪幾種形式呢?

第一種存在形式是論讚。許多曆史著作在卷末或篇尾都有後論,比如,《史記》後麵有“太史公曰”,《漢書》後麵有“史臣曰”,《資治通鑒》在適當的地方有“臣光曰”。這個形式,往前可追溯至《左傳》的“君子曰”,“君子曰”可能就是最早的史論形式。這些在史著篇後或篇中的“君子曰”“太史公曰”“史臣曰”“臣光曰”等,就是史官和史家發表的意見。這些意見中,有的隻是一個具體評論,有的就帶有理論的性質。

第二種存在形式就是史論專篇、專文。賈誼的《過秦論》,就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史論。它不僅僅講了秦朝為什麽滅亡、漢朝為什麽興起,還講到曆史發展的形勢和變化,講“攻守異勢”,賈誼總結得非常深刻。還有一篇著名的史論,就是柳宗元的《封建論》,分析國家的政治體製問題,也就是分封製與郡縣製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秦朝就有辯論,秦以後還不斷有所爭論。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封建製是周代宗法製度下的要求,秦朝統一後,曆史形勢發生了變化,實行郡縣製才是進步的。他以漢唐為例,指出漢代發動叛亂的勢力,主要就是封國。而唐代的藩鎮實際上相當於封國,結果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麵。所以他說,有叛國而無叛郡。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史論。這種專篇形式的史論代有其人,有豐富的積累。這些史論都涉及曆史理論問題。

第三種存在形式就是史論專書。比如,唐初虞世南寫的《帝王略論》,“略”是“事略”,簡述每個帝王的事跡,然後就是評論。評論使用“公子曰”和“先生曰”問對的形式。據我考訂,這個“公子”就是李世民,當時他是秦王。公子提出問題,虞世南作為先生進行回答。全書都是在評論唐以前的曆代君主,還采用了比較的方法,所以比較的方法在中國史學上很早就用了。再如,宋人範祖禹寫的《唐鑒》也是很著名的一本史論。範祖禹在世時就被人稱為“唐鑒公”,主要是因為他的《唐鑒》有廣泛的影響。同時代還有孫甫的《唐史論斷》。此書本來是《唐春秋》裏麵的“論”,《唐春秋》所記唐史的原文已經丟失了,但是“論”保留了下來,這說明它的“論”很重要。朱熹很重視這兩本書,他曾經評論說,範祖禹《唐鑒》的史論比較好懂,但沒有孫甫《唐史論斷》的史論那樣深刻。以專書形式存在的史論,最有名的是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我認為,《讀通鑒論》實際上評論了王夫之以前甚至包括他所在明朝的全部曆史,並不限於《資治通鑒》所記史事的範圍。最近,我讓一個博士生以《讀通鑒論》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我說,雖然這是一部書,但是很難做,為什麽呢?因為王夫之評論了他那個時代以前的全部中國曆史,要研究這部書就必須了解整個中國曆史。如果把這本書讀通、讀透,那麽研究中國曆史上的理論問題會有很大的進展。我曾經設想,《讀通鑒論》大約有九百條,如果有心人能把這九百條按照問題加以分類,分成十二類、二十類,每一類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理論問題。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對中國古代的曆史理論有更加明確的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