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講主題以前,先簡短地講一點曆史。從2011年上溯50年,就是1961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文科教材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確定編寫一套高校教材。我們現用的部分教材就是在那次會議上確定下來編寫、出版的,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如翦伯讚的《中國史綱》、周予同的《中國曆史文選》等。在那次會議之後,全國開始招收史學史的研究生,包括中國史學史和西方史學史方麵的,史學史的學科建設開始進入新階段。今天我講的題目當然和史學史專業有更直接的關係,但是我想這些內容和我們曆史學科裏麵的其他專業也有關係。作為國家行為,史學史的學科建設已經曆50年了,這是新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也是我們學科建設當中很重要的時期。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獻學這門學科是很有名的,老一輩學者張舜徽先生在這方麵有很多的貢獻。像這樣的一些學科,我想都是受1961年文科教材會議的鼓舞。那麽,曆史學發展到今天,史學史發展到今天,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更大的進步呢?50年來我們當然有很大的進步,但我今天主要想談談中國古代史學所取得的理論成就,題目就叫“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的理論遺產”。
25年前即1986年,我在華中師範大學參加過一個會議,叫“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研究會”,主題是繼承與創新。在這次會議上,一些青年朋友提出一個問題,他們認為中國史學雖然曆史悠久,但是沒有理論,隻有記述的史學,像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等都是記述曆史,沒有理論。當時在中年學者和青年學者對話的時候,人們向我提出了這個問題。那一年,章開沅校長六十歲,他是被邀請的中年學者之一。他自己說:“我今年六十歲了,勉強算一個中年吧!”當時我與龐卓恒、馮天瑜、包遵信作為中年學者,很榮幸地被青年學者邀請為特邀代表,我們的費用都由他們來承擔。對話的時候,章開沅開玩笑說:“你們七八十個人和我們四五個人對話,這不是“圍攻”嗎?好像影響不太好啊!”有的朋友知道我是學史學史的,就向我提這個問題了。我說這個觀點不對,中國史學這麽豐富、曆史這麽悠久、著作這麽多,怎麽會沒有理論呢?但是理論在哪裏?我說我現在說不出來,因為我們作為史學史研究工作者,研究得不夠。但是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是會把中國史學的理論梳理出來的。這是1986年我在那次會議上說的,25年過去了,今天我來作這個題目的演講,內心很激動,因為我這次來到華中師範大學,是來向華中師範大學、向我們的同行、向我們的同學匯報這25年來我所做的工作,但是我這個工作也僅僅是個開始。所以我的題目是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的理論遺產,同學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在25年後交出的一份初步的“答卷”。這25年來我做了什麽工作呢?我現在能夠講的有這麽幾個方麵。第一,是我寫了一本小書——《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這本書是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的,許多同學可能都讀過。第二,是我出了一本論文集《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第三,是參與了《中華大典·曆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的編撰工作,我和龔書鐸教授共同主編的,這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六百萬字。資料都是從中國古代的有關典籍裏梳理、編輯的,上卷是《曆史理論》,中卷是《史學理論》,下卷是《史學史》。對於有關《曆史理論》的內容,分了十二個類別;《史學理論》分了四個大的類別,近二十個小的類別;《史學史》共分了三十六個類別。我想強調的是,我們能夠對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作這樣的分類,是第一次。這個書雖然是個資料書,但是對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史學有很重要的借鑒和參考作用。第四,是我主編的《中國古代曆史理論》一書,今年可能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上四件事情,都和中國史學的理論研究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說,這是我經過25年交出的一份初步的答卷。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我總覺得自己的工作有的隻是開了個頭,比如,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當我開始發表這一係列文章的時候,有的青年朋友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說我開拓了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新領域。現在看來,中國史學批評領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