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一、史學要求真實之美

字體:16+-

中國史學講究一個傳統,追求真實的曆史。20世紀初年,梁啟超曾經對傳統史學進行無情的批判,說中國史學主要是“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的家譜,所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之間的矛盾、鬥爭,所以是全世界最大的相斫書。這個觀點影響非常深遠,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甚至於今天還有一些朋友在重複梁啟超的話。梁啟超當年要建立一個“新史學”,這個新史學是建立在西方近代進化論這個曆史觀的基礎上。我們應該肯定梁啟超在1902年發表的《新史學》,對於推動中國史學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他有些結論並不都是正確的,包括說“二十四史”是二十四之家譜。“二十四史”是記載我國連續不斷的文明史的記錄,說它是最大的相斫書,這個結論是不對的。其實,從主流來看,中國史學是講求信史的,是強調史學的真實之美的。中國史學講求信史,堅持真實之美,認為真實的東西才具有美感。從曆史學的屬性來講,如果寫出來的曆史書不是真實的,那還有什麽美可言呢。關於信史原則在中國史學上有多種提法,如秉筆直書,信者傳信,實事求是,實錄等。其中,實事求是,求是是核心;實錄,是說寫出來的曆史具有真實的價值,所謂實錄就是把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有的學者提出來,說中國曆朝實錄曾經不斷地修改過,連實錄都可以修改,可見中國曆史之不可信,這是缺乏對史學深入的了解。我仔細地研究過唐朝的實錄,唐朝的實錄現在流傳下來的隻有一部,就是《順宗實錄》,它因為收在韓愈的集子裏麵而被保存下來了。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確實有些實錄是經過修改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明中國沒有信史。實錄的修改有多種原因,一種情況是把錯誤的改成正確的,一種情況是把不該刪的刪去了。把不該刪的刪去了,為什麽呢?因為有關的記載可能對某個集團不利。中國曆史上有宦官集團、官僚集團,這些記載可能對宦官集團不利,宦官天天就在皇帝麵前說,某人寫的實錄有問題,皇帝就讓修改了,把它刪去了。還有一種情況,包括正史,有的也做過修改,比如,《魏書》。《魏書》裏麵所寫的一些人物傳記涉及門閥,門閥世世代代都有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家族的傳統非常深。《魏書》寫出來以後,有些門閥子弟就說我祖上沒有寫到這個事,也沒寫到那個什麽事,皇帝就叫史官改一改,改了兩三次。像這種情況都是有複雜的原因的,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實錄和正史的修改。我研究過中國史學上“直筆”和“曲筆”的鬥爭,“曲筆”不斷被揭露,正好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了中國史學堅持“直筆”的傳統,否則這個“曲筆”怎麽會被揭露出來,這就證明了曆史上有一個堅持“信史”原則的傳統,這個傳統是追求曆史的真實之美。我們對於中國傳統史學的認識要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這些年來接觸到種種說法,對傳統史學有很多誤解。我們應當看到,因為中國曆史上史官也好,史學家也好,像黑格爾講的那樣,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各個民族所不能比擬的。這樣多的史官和史學家寫的史書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不能因此就懷疑我們曆朝曆代傳下來的曆史著作的真實性。我這裏想舉一個例子:顧頡剛先生是疑古派代表人物,他從疑古走向了考信。他在1935年為《二十五史補編》這部書寫了一個前言,這樣講:二十五史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曆史之事實。二十五史的價值在什麽地方?它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曆史之事實,這句話就已經有足夠的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