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批評是史學理論發展的動因之一,許多理論問題是在史學批評中提出來的,又是在史學批評中得到深入闡說和係統發揮以至於形成體係的。史學批評又是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批評的展開是活躍史學、繁榮史學的重要手段。史學工作者在批評中不斷得到提高,又幫助別人得到提高。史學批評還是架設在史學家、史學成果和社會公眾之間的一座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史學同社會得以溝通:史學從社會中得到了養料和動力,社會從史學那裏得到了經驗和智慧。史學批評是不可缺少的,史學批評應當有更多的史學工作者參與,從而更廣泛、更深入地開展起來。
這裏,我就史學批評問題講幾點認識,和同行一道探討。
首先是關於史學批評的對象。史學批評所考察的對象,廣義說來,凡一切史學活動及其成果,都在史學批評考察的範圍之內。具體說來,凡史家、史書、史學現象、史學思潮、史學發展趨勢、史學與社會的關係等,都是史學批評考察的對象。這方麵的工作有廣闊的天地,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當前在人們的史學觀念中關於史學與社會的關係,就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史學要關注社會,二是史學要超越社會,三是史學同社會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等。這些說法,在深層次上是否有某種共同點?它們之間有什麽不同?為什麽會產生這種不同?其中,哪種觀念更能反映出史學與社會之關係的本質?又如,對過去的史學如何看?對當今的史學如何看?也是有種種不同看法的。有人認為,“**”中史學受到空前的踐踏,是史學的劫難;有人說,“那時的史學著實風光一時”。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史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人認為,“史學幾乎成了文科中最冷的學科”,仍處在“危機”之中。再如,對史學家和史學家的工作如何看待?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史學有豐富的遺產,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東西,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至於司馬遷、劉知幾、司馬光、王夫之、章學誠、龔自珍、梁啟超、李大釗、郭沫若等這些先賢的名著名篇、真知灼見,也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近來我們也見到一種說法,認為“曆史學家所做的一切除了被曆史證明空無一物外,隻是給曆史增添了如許之多的不必要的廢物”。甚至提出這樣的問題:在魏收《魏書》被人稱為“穢史”以後,“中國曆史上還曾有一部幹淨的史書?而在此之前,中國曆史上又有幾部幹淨的史書”等。我們究竟應當怎樣來看待史學家和他們“所做的一切”呢?像這樣一些問題以及還有其他許多類似或相近的問題,是不是都值得展開批評和討論呢?我以為是很必要的,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