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還要說明幾點。
第一,中國史學上的五次反思,都不能視為史學家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因為每一次反思,一方麵都有時代的原因所促成,換言之,史學家的反思都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及麵臨的問題;另一方麵又都是史學發展上的積累和要求,尤其是思想上、理論上的積累和要求。總之,每一次反思,都是時代和史學共同促成的。
第二,中國史學上的五次反思所產生的影響,表現得有點快、有點明顯,如以梁啟超的《新史學》為代表的第三次反思;而大多反思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被人們充分理解並予以接受,成為史學發展的新的內在動力。這或許是一個規律。
第三,史學上的反思之所以能夠推動史學的發展,是因為每一次反思都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麵世。從劉知幾的《史通》、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梁啟超的《新史學》、李大釗的《史學要論》,一直到尹達、劉大年、白壽彝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做的論述,都在他們所各自所處時代之史學的理論成就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中國史學有自我反思的優良傳統,這是中國史學之樹能夠常青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 2007年4月15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演講。
[2] 劉知幾:《史通》原序,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頁。
[3] 劉知幾:《史通》卷十《自敘》,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頁。
[4] 劉知幾:《史通》卷十《自敘》,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頁。
[5] 劉知幾:《史通》卷八《書事》,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頁。
[6] 劉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