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曆史唯物主義

二、關於曆史的主體和創造者

字體:16+-

社會的主體性或曆史的主體性問題是當代哲學爭論的中心問題之一。為了全麵而準確地把握唯物主義曆史觀,近年來,我國哲學界對曆史的主體性問題的探討不斷深入,並由此引發出關於曆史創造者的討論。

什麽是曆史主體?在批判唯心主義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人是曆史主體的科學命題。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類曆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作為曆史創造者的人,既“是生活在社會、世界和自然界中有眼睛、耳朵等的屬人的自然的主體”,也是“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之主體的自為的存在”。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認為,“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係的本質和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就不可能理解現實的曆史。正像人是曆史的人一樣,曆史是人的曆史,離開了人及其活動,我們無法理解曆史,並可能走向唯心主義曆史觀。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一切舊唯物主義陷入唯心史觀的主要原因就是,“隻是從客體的形式”,而“不是從主體的方麵”,即“感性的人的活動”去理解“事物、現實、感性”。

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是人類曆史的前提,是“一切曆史的基本條件”,“隻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事實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像的主體的想像的活動。”[6]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再次指出,“主體是人”,“社會本身,即處於社會關係中的人本身……而作為它的主體出現的隻是個人,不過是處於相互關係中的個人”[7],人是“勞動的主體”,從而也是“社會聯係的主體”。正像社會本身創造著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創造著社會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