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曆史唯物主義

六、意識形態批判

字體:16+-

意識的社會性決定了像政治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這樣的意識形式,必然具有階級性。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階級性往往被淡化了,意識形態成為一種抽象的、普遍性的思想形式。“正是由於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從這裏可以看出,國家內部的一切鬥爭——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鬥爭,爭取選舉權的鬥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33]在思想領域,意識形態同樣是一種虛幻的普遍性的形式,“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34],意識形態在一種虛幻的普遍性中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黏合劑,為人們提供理性的價值追求。這裏,馬克思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個體與普遍性整體相衝突的文化矛盾,並由此展開了意識形態批判。這種批判不是像人本主義那樣從事物外部進行的抽象批判,而是深入到事物內部的具體批判,是社會的自我批判。

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為自己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奠定了立足點:“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係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麽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曆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35]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就是要揭示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顛倒”的現實原因及其形成過程。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鮮明而集中體現在對“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批判上,而這一意識形態批判又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顛倒”和日常觀念的“顛倒”的批判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