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出版原著選讀

【選文】 膠泥活字

字體:16+-

沈括

板印[1]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2]始印《五經》,已後[3]典籍皆為板本。慶曆[4]中,有布衣[5]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6],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鬆脂臘[7]和紙灰之類冒[8]之,欲印,則以一鐵範[9]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待就火煬[10]之,藥[11]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麵,則字平如砥[12]。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13]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14]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15]無備者,旋[16]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17]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18],用訖[19]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終不沾汙。昇死後,其印為群從所得,至寶藏之。

本文節選自《夢溪筆談·膠泥活字》,(北宋)沈括著。萬安倫、都芃據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夢溪筆談》點校。

【導讀】

本文選自沈括的名作《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主要介紹了畢昇活字印刷術的製作過程。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世家,曾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其父沈周、伯父沈同都為進士,在幼年時期就曾隨父遊學各處,極大地增長了見識和社會閱曆。

嘉祐八年(1063),沈括進士及第,次年,授揚州司理參軍。熙寧四年(1071),沈括守母喪期滿,回京述職,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參與熙寧變法,曾曆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熙寧八年(1075),出使遼國,後被提拔為淮南、兩浙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熙寧十年(1077),沈括被其他官員彈劾,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為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宣州。後醉心學問,整理熙寧九年奉旨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元祐四年(1089),沈括舉家搬遷至早年在潤州(鎮江)購置的夢溪園,開始了晚年的隱居生活,潛心創作著作《夢溪筆談》,紹聖二年(1095),沈括因病辭世,享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