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出版原著選讀

【選文】 筆經

字體:16+-

王羲之

《廣誌會獻》雲:“諸郡獻兔毫,出鴻都門,惟有趙國毫中用。世人鹹[1]雲兔毫無優劣,筆手有巧拙。”意謂趙國平原廣澤,無雜草木,惟有細草,是以兔肥。肥則毫長而銳,此則良筆也。凡作筆須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2]去夏近,則其毫焦而嫩;季秋[3]去冬近,則其毫脆而禿;惟八月寒暑調和,毫乃中用。其夾脊上有兩行毛,此毫尤佳;其脅際扶疏,乃其次耳。采毫竟,以紙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膩也。先用人發杪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毳[4](凡兔毛長而勁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令治(用以麻紙者,欲其體實,得水不脹)。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含柱不見,然後安之。惟須精擇,去其倒毛,毛杪[5]合鋒令長九分,管修二握[6],須圓正方可。

後世人或為削管,故筆輕重不同,所以筆多偏握者,以一邊偏重故也,自不留心加意,無以詳其至。此筆成合,蒸之令熟三鬥米飯,須以繩穿管,懸之水器上一宿,然後可用。世傳鍾繇、張芝皆用鼠須筆,鋒端勁強有鋒芒,餘未之信。夫秋兔為用,從心任手,鼠須甚難得,且為用未必能佳,蓋好事者之說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7]矣。近有人以綠沈漆管及鏤管見遺,錄之多年,斯亦可愛玩,詎[8]必金寶雕琢,然後為貴也。餘嚐自為筆甚可用,謝安石、庾稚恭[9]每就我求之,靳[10]而不與。

本文節選自《筆經》,(東晉)王羲之著。萬安倫、林建君據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文房四譜》點校。

【導讀】

以往關於出版技術的原著文章中,大多涉及印刷、雕刻、排版等技術,把目光過於局限在出版物、出版符號的製作本身,而往往忽略出版符號的書寫物:筆的製作技術。其實,製筆技術也是出版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筆的誕生與發展促進了手抄複製時代出版符號與出版載體的結合,記載了人類文明的衍生和發展,是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視的一個出版模塊。筆的產生與製作,顯示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對於出版業的推動同樣功不可沒。因此,本次選文特地選取了王羲之的一篇《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