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出版原著選讀

【選文】 論書表

字體:16+-

江式

臣聞庖犧氏[1]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2]彰[3]其彩。古史[4]倉頡,覽二象[5]之文,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6]以紀事。宣之王庭,則百工以敘[7];載之方冊[8],則萬品[9]以明。迄於[10]三代,厥體[11]頗異,雖依類取製[12],未能悉殊[13]倉氏矣。故《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諧聲,三曰象形,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蓋倉頡之遺法[14]也。及宣王太史[15]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16]或同或異,時人即謂之籀書。孔子修[17]《六經》,左丘明述[18]《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後,七國殊軌[19],文字乖別[20]。暨秦兼[21]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罷[22]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23]史籀大篆,或頗省改[24],所謂小篆者也。於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趨約易[25],始用隸書,古文由此息[26]矣。隸書者,始皇時衙吏下邽程邈附[27]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28],即謂之隸書。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尉律學[29],複教以籀書,又習以八體,試之課最[30],以為尚書史。書或有字不正,輒舉劾[31]焉。又有草書,莫知誰始。考其形畫,雖無厥誼[32],亦是一時之變通也。孝宣時,召通《倉頡篇》者,張敞從受[33]之。涼州刺史杜鄴、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34]等百餘人說文字於未央,以禮為小學元士[35]。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及亡新居攝,自以運應[36]製作,使大司馬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共王[37]壞孔子宅而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壁中書又類,即前代之古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