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孔子在識人用人方麵,不僅有很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有很深刻的見解和論述。孔子非常注重對弟子的觀察,他對弟子的性格、特長非常了解,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他對曆史人物及當時的政治活動家,有不少評論,體現出他獨特的評價標準和深邃的識人眼光;對用什麽樣的人、怎樣用人,也有自己的見解。孔子的識人用人思想,對我們今天正確地選人用人,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看人要全麵,注重觀察一個人的言行和神情,不被一時一事蒙蔽
知人識人曆來不易。人們常埋怨、責怪別人不了解自己、沒有發現自己的才能、埋沒耽誤了自己,而忽視主動去了解別人、認識別人。所以孔子感歎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篇》),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而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如何去了解別人、認識別人?孔子認為,要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篇》)。實際上是提出了運用視、觀、察三種方法來知人、識人。“視”,就是廣泛地通過各種資料來分析;“觀”,就是曆史地、綜合地分析人才的過去和未來;“察”,就是合乎邏輯、合乎情理地定性判斷。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了解一個人,先觀察他的言行,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看其一貫表現,還要看他追求什麽。通過這些方法來考察和識別,這個人還怎麽隱藏呢?
觀察一個人,還要不被假象所蒙蔽。孔子曾舉他對顏回的認識來說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篇》)。顏回是孔子認為“賢哉”的學生。孔子經常與他探討品德方麵的問題。探討時,顏回看上去有些笨拙,言語少,有些木訥。但過後,顏回認真思考,總會產生一些體會和心得。可見,顏回是不愚笨的。孔子正是通過對顏回長期、全麵的觀察,才真正了解和認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