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孔子說過“學而優則仕”斷定孔子是個官迷,更有甚者認為中國曆代官本位的始作俑者是孔子。據《論語》記載,說過“學而優則仕”這話的並非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學生子夏。原文出自《論語·子張篇》:“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當然,子夏是孔子的學生,而且“學而優則仕”又出自《論語》,所以不能說跟孔子沒有關係。在從政方麵,孔子確實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一、“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孔子為什麽從政
綜觀孔子一生可以看出,孔子有很高的政治熱情,但沒有政治狂熱;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但沒有政治包袱;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但不耍政治手段;有一定的政治實績,但政治生命不長。孔子對從政有自己的認識。他從政並不是為個人的富貴。他借子路之口說,“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篇》)。孔子認為,隱者固然有可貴的一麵,但社會管理工作還是需要人幹的,如果大家都當隱者,國家、社會將無人治理,必然混亂不堪。實際上,孔子認為,讀書應該為了從政。他讚揚遽伯玉是君子,說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篇》)。他認為,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也。他還肯定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公冶長篇》)。為了實現自己的從政理想,他不患得患失。他批評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篇》)。從政當領導,如果總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就難免對上級唯命是從,隻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凡是能很快顯現政績、有利於升遷的事,就多幹,對那些打基礎、不易顯現政績的事,就不願幹。這樣的人不適合從政,不是好領導,這些人是立誌做大官,而不是立誌做大事。當然,對工作慎重考慮,在深入調研、反複征求意見基礎上再作決策,是必需的,這不是患得患失,相反是責任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