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孔子的智慧

字體:16+-

少兒時代總認為,孔子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代表,滿口之乎者也,令人生厭。研讀了《論語》之後,方知孔子其實並不保守、呆板、迂腐,而是充滿了智慧,為人處世很務實,他的一些觀點,今天看來仍然很有價值,值得借鑒。

一、“以直報怨”

《論語·憲問篇》記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麽樣?孔子回答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怨仇,那麽用什麽來回報別人的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公正來回報怨仇,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對於如何報德的問題,我們肯定主張力行以德報德。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俗語,但凡有一點良知的人,都不會恩將仇報。難的是如何報怨。孔子是主張仁愛的,所以他不會讚成冤冤相報、以牙還牙。孔子認為,這樣做隻會加深積怨、激化矛盾,冤冤相報何時了?孔子也不讚成“以德報怨”。孔子的處世原則是很務實,又是很明智、很有智慧的,與基督教“你打我的左臉,我便把右臉也讓你打”的教義不同,所以提出“以直報怨”。

如何理解“以直報怨”?舉個例子來說,在一個單位,有人嫉妒你的才能、人緣,經常到領導那裏打小報告,甚至在組織上要提拔你時,捏造事實寫匿名信中傷你,企圖阻礙領導提拔你。你心裏肯定會怨恨、責怪他。如果你是一個品德好、有理智的人,你就不會跟他一般見識,也到領導那裏打小報告說他的壞話;如果這樣做,那就有損你的人格,又會使人際關係更緊張。你也不能違心地到領導那裏說他的好話,這樣“以德報怨”,會被認為是非不分、為人虛偽或生性膽怯。正確的做法是:保持一種平和、公正的心態,不因為你得罪、傷害過我,而影響我對你的評價和態度。單位進行民主推薦,我認為你確實適合某個職位,便推薦你,並不因為你傷害過我而故意不推薦你。這應該就是孔子“以直報怨”的意思吧?事實上,做到“以直報怨”並不容易。人是很容易受感情影響的,別人跟你過不去,你難免會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想法;但人畢竟又是有良知的,冤冤相報總不是辦法,冤家宜解不宜結,還是“以直報怨”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