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樂,是人之本性。可以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即便是清教徒、苦行僧,也是為求來生快樂。隻是,快樂有層次高低、時間長短、範圍大小之分,追求快樂的方法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個需求層次。每獲得一種層次的滿足,就有一種層次的快樂;每會享受到一種更高層次的滿足,就會有一種更高層次的快樂。馬克思講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實際上是最高層次的快樂。儒教與佛教、基督教相比,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主張積極入世,不講來世、來生,所以儒家是入世哲學,講究實際和現實,而不像以往人們所理解的那樣,不講物質利益,主張過苦行僧的生活。相反,與佛教強調苦修、離苦而得樂不同,孔子不主張苦修,而講究快樂、追求快樂,追求學習的快樂、修道悟道的快樂、生活和工作的快樂。現代人瘋狂追求物質利益,財富大大增加,物欲得到了很大滿足,好似得到了口腹之樂、肌膚之樂。事實上,很多人心理上並不快樂,他們追求的東西得到了,但卻往往失掉了快樂。其實快樂就在你身邊,在你的生活中。關鍵是你是否懂得體會它、把握它、適度地享受它。《論語》中講孔子之“樂”的內容不少,今天讀來,對我們追求快樂人生仍有積極意義。
確實,快樂是時時處處存在的。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各種不同之樂。比如,有君子之樂與小人之樂,或者說有健康、高雅之樂和消極、低俗之樂。在《季氏篇》中,孔子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意思是,以禮樂規範自己為快樂,以稱讚他人的好處為快樂,以多交賢德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快樂;以驕奢**逸為快樂,以遊**無度為快樂,以吃吃喝喝為快樂,這是有害的快樂。《論語》中還有:“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篇》)意思是,君子和而不同,容易相處共事,但他凡事有自己的原則,不易被取悅,且能根據各人的才能特長用人;小人正好相反,不易合作共事,但卻容易被取悅,給一點小恩小惠就能使其快樂,用人時,卻十分苛刻。這也是君子之樂與小人之樂的不同之處。孔子追求的是君子之樂,是有極高修養的快樂。而小人之樂“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篇》)。一個人成天患得患失,有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