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不遷怒,不貳過”——讀《論語》看孔子怎樣對待過錯

字體:16+-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主客觀原因,一個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誰都可能說錯話、做錯事。一個人犯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正確對待錯誤。對待過錯的不同態度,是一個人能否不斷進步的關鍵。如何對待過錯,尤其是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時應如何對待,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表現。孔子雖然被稱為聖人,但也難免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能正確對待過錯。《論語》中有不少關於孔子及其弟子對待過錯的記載,古人的態度和做法,是值得今天學習借鑒的。

首先,當別人發現、指出自己的過錯時,應感到慶幸和高興。第七篇《述而篇》中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這一章的故事是說一個名叫陳司敗的人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回答說知禮。孔子走後,陳司敗對巫馬期說:魯昭公娶吳姓女子,魯和吳是同姓,如果這樣的人也算知禮,還有什麽人算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於是說了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的話,意思是說,我孔丘是慶幸的,一旦有了過錯,人們就能發現。事實上,作為精通禮的孔子,知道魯昭公的行為是不妥當的,但他為尊者諱,不便批評國君,沒有說真話,所以當陳司敗說他“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述而篇》)時,孔子馬上承認自己的過錯,並為人們能夠發現並指出自己的過錯而感到慶幸。可見,孔子是有胸懷、能接受別人批評的。類似的例子,還有第十七篇《陽貨篇》中的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者戲之爾。”孔子對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能坦然接受,並當眾承認且加以糾正,真是謙謙君子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