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第三輯 孔子的做人藝術

字體:16+-

實現人際和諧需要換位思考

為人處世,實現人際和諧,最可貴、最重要也最不易做到的是進行換位思考,是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替別人考慮,也就是孔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一般人來說,一事當前,第一反應是想到自己。先想到自己,這本是人之常情、人之本性,但也應該隨即想到別人。不先想到自己,是不現實的,不由自己聯想到別人,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產物”。任何一個人,在特定的時候有特定的角色,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場合,其角色不同。在家庭,小時候是子女,是兄弟姐妹;長大後,為人夫、為人妻,然後為人父、為人母;在學校,可能是老師,可能是學生;在單位,或者是領導,或者是下屬;在社會,或者是官員,或者是平民;在經濟活動中,或者是消費者,或者是生產者、經營者;在執法活動中,或者是執法者,或者是相對人;在司法活動中,或者是法官、律師,或者是當事人(原告或被告)等,還有很多。儒家把人的種種複雜關係歸納為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大抵是可以的;儒家還提出人倫關係的準則,即父慈、子孝,君禮、臣忠,夫義、妻順,兄悌、弟敬,也是符合人性的,把這些準則推而廣之,也是可行的,這是仁愛思想的體現。後人批評儒家五倫強調等級觀念,是封建宗法觀念的體現。我以為,儒家強調的其實是一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處世原則,一種設身處替別人著想的理念,一種雙贏的思維方式。如果在處理問題時,人人都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考慮一下,那麽,人的五倫關係,更廣地說,各種人際關係都會更和諧、更融洽。

人都有自利的本性。任何一個人,都追求幸福快樂,盡管使其幸福快樂的東西不完全相同。要人“毫不利己”是不現實的、不可能的;但最起碼要利己不損人,進而做到利己也利人,特殊時候能做到利人而損己。從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看,人在各個不同層次有不同的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幸福、快樂,相反就會不幸福、不快樂。但是人的追求要以不損害別人為前提,這是最起碼的道德;更高層次是,人在追求幸福快樂的同時,要想到與你緊密相關甚至毫不相關的人,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替別人考慮,要做到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