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論語》等儒家經典中的科學發展思想

字體:16+-

《論語·子罕篇》中說:“子罕言利”,意思是孔子不輕易講物質利益。不輕易講,說明孔子談論利益問題很慎重。不輕易講,並不是不講,也不是不重視、不追求物質利益,而是說其慎重談論利益問題。慎重談論並沒有什麽不好。慎重討論,慎重研究、作決策,使經濟更平穩、更理性、更有效地發展,不具有科學發展的意思嗎?其實,儒家經典是重視物質生產、經濟發展的,而且其中不少關於物質生產、經濟發展的論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甚至還比較先進,這對於我們今天深刻理解和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有一些積極的啟示。

一、“無恒產則無恒心”——物質利益是基礎,發展是硬道理

孔子曾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裏仁篇》)這段話充分說明,孔子並不否定物質財富,並非不講物質利益,並不是不喜歡、不追求富與貴。追求富貴,擺脫貧窮,渴望過上富足充裕、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的本性,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共同願望,也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一個正常的人,沒有誰喜歡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沒有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否認物質利益,過苦行僧的生活,搞空洞的政治說教,那不是馬克思主義,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也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孔子強調的是要用合法正當、合理正確的方法積累、創造物質財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張“富而後教”,管子也說過“衣食足然後知禮義,倉廩實而後知廉恥”。《孟子》中多處講到有恒產才能有恒心,無恒產則無恒心,還具體講了如何進行物質生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不違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雖然這是低水平的小農經濟的物質生產模式,但說明孟子是重視物質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