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字體:16+-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也是孔子被世代譽為“至聖先師”的主要原因。綜觀孔子一生,可以說他是一直堅守、奉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孔子自己也不諱言這一點,並終身引以為豪。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兩次說到自己的這一特點。一是第二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二是第三十四章,“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這裏的“為之”應是學習、實踐的意思,“為之不厭”也就是“學而不厭”。《孟子·公孫醜上》也有類似的記載,“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看來,孔夫子對自己比較肯定的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一點。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今天,更需要這種“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一、“學而不厭”與“誨人不倦”的關係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仁、知的表現和途徑。子貢說:“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聖者與。”《中庸》中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學而不厭”,是學習永不滿足的意思。“學而不厭”,是“誨人不倦”的前提,隻有“學而不厭”,才能不斷獲得新知識,才能不斷進德修業,才有資格“誨人不倦”;“誨人不倦”是學習成果的深化、轉化,隻有“誨人不倦”,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自己是好學的,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篇》)如果不學,就會產生“六言六弊”:“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好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篇》)仁、知、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但如果不加強學習,這些好品德就會出現偏差,成為弊端。可見,學習確實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孔子堅持終身學習,“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篇》)。孔子終身“學而不厭”,所以一直能“誨人不倦”,教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