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識人,曆來不易。平常我們說的“察言觀色”,是一種識人的方法。所謂“察言觀色”,就是看一個人說了什麽話(包括發表了什麽演講、寫了什麽文章),是怎麽說的,說這些話時是什麽神情,從而識別他說的話是真話還是假話,是實話還是虛話、空話、套話、廢話,從中了解一個人的品德。這還不夠,還要看一個人做了什麽,是怎麽做的,說的與做的是否一致,也就是要“聽其言觀其行”。了解一個人的德和才,主要考察其言行。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看人要 “聽其言,觀其行”。《論語》第五篇《公冶長篇》記載:“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孔子指出自己識人的不足,認為不能聽其言就信其行。這對於我們今天全麵、準確、真實地看待人、認識人、了解人,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公冶長篇》及《雍也篇》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弟子及先人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孔子通過“聽其言,觀其行”得出的。比如,他說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並“以其子妻之”。公冶長雖然進了監獄,但孔子通過長期觀察,認為他沒有罪,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孔子認為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認為,如果光“聽其言”就“信其行”,那麽認識就可能不全麵、不準確,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聽其言,觀其行”,是一種重要的識人方法。言行一致的君子並非沒有,對於他們,“聽其言”就可以“信其行”。但是,古往今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李登輝、陳水扁,一會兒信誓旦旦不搞“台獨”,一會兒又搞“去中國化”、搞“入聯公投”;再比如,達賴集團,表麵上說不反對中國舉辦奧運會,說不搞分裂祖國活動,暗地裏卻策劃組織“3·14”打砸搶燒事件,幹擾奧運聖火傳遞。對於他們,就要擦亮眼睛,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一些腐敗分子也是這樣。他們在台上反腐敗喊得震天響,慷慨激昂,有的還給組織寫血書,信誓旦旦表示堅守清廉,但是一有機會就經受不住**,伸出了貪婪之手,謀取不義之財。因此,看人、考察幹部,不僅要看其說什麽、怎麽說,更要看其幹什麽、怎麽幹,不被其動聽的演講、報告所蒙蔽,而要在實踐中、到老百姓中去了解。隻有這樣,才能全麵、真實、準確地了解幹部的德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