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不論是從政、經商還是讀書做學問,無德、缺德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尤其是從政,如果無德、失德,必然害國害民,最終也將害己害家人。對一個從政者來說,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才無德是廢品。一個從政的人如果無德是很可怕的。兩千多年前孔子曾大聲疾呼:“為政以德!”這疾呼聲,猶如響雷,一直在曆史的長空回**。“為政以德”一語,出自《論語·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今天的話說,做公務員、當領導幹部,要講究官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做出經得起群眾、曆史和實踐檢驗的政績。這樣,群眾才會擁護你、支持你。“為政以德”,是《為政篇》的主旨,也可以說是《論語》這本書的主旨。它還是亙古不變的原則和道理。今天看來,“為政之德”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為政之德,始於孝悌,本在愛民富民教民
據《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記載,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民既孝於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行。”所以,為政之德生於內心,始於孝悌,由己及人,本在愛民富民教民。
(一)為政之德,從孝悌開始
《學而篇》指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為人之本,是仁德之本。治國理政,首先要做到孝悌。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一個愛國愛民的人,肯定是愛父母兄弟的,愛國愛民是愛父母愛家人之心的推而廣之。《為政篇》的第五至第八章專門討論了孝的問題,說明孝順父母是從政道德的起始。在孔子看來,做到了孝悌,才有資格談從政;做到了孝悌,帶頭倡導、培育尊老敬老之良好風氣,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也是在從政。自古以來,很多仁人誌士都難以做到忠孝兩全。最近,新聞媒體報道了重慶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的事跡,其中一篇報道的題目是《愛家的人才會愛別人》,文中有這樣一段感人的描寫:“吃飯的時候,鄧平壽總拉著妻子一起坐在靠牆的位置上,讓母親坐在上席,把瘦肉夾給老人。飯後,鄧平壽都會打來洗腳水,用手試好水溫後,把母親的雙腳放進去,一邊慢慢地搓揉,一邊和母親拉家常。冬天,他還要把母親的腳放在自己的懷裏焐暖和後,才扶老人上床休息。”鄧平壽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一心幫助群眾致富,從大道理上講,這體現了他作為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從小的方麵上講,這是他把對母親的孝敬之心推及家鄉的父老鄉親身上的體現。所以,為政之德始於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