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老子

第四十九章

字體:16+-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常無心”,“常無心”是說老子絕無私心。沒有私心,所以總是以百姓之心為心,也才能做到“以百姓心為心”。

“以百姓心為心”。聖人無私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也就是以百姓的利益為治理社會的根據。這裏,老子提出了理想的領袖標準。理想的領袖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是無私。這包括沒有私利、沒有私誌、沒有私人的主觀成見。理想的領袖從不把天下看做一己的私產,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才是天下真正的主人。理想的領袖最虛心,好似沒有主見,實際上是以百姓的願望要求為標準。老子理想的社會是老百姓自化自正的社會。

老子在本章中所說的“百姓”,同樣是指天下所有的人。

“以百姓心為心”作為總原則,是容易被理解和被接受的。但在具體做事的時候,問題就來了。老子是怎樣對待平民百姓意見的呢?他認為理想的聖人對於老百姓的意見,好的,聽取;不好的,也聽。隻有這樣,老百姓才會積極獻言獻策,聖人才能夠獲得有價值的建議。對於老百姓反映的問題,可信的,聽信;不可信的,也聽。這樣,就可以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夠聽到老百姓的真心話。當然,老百姓往往宥於自己的耳目視聽,其看法、其反映的問題難免有局限性。老子認為理想的聖人會把他們看做孩子一樣出於真心。這就是本章中老子所說的“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