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老子

第二章

字體:1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非常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相對待而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有與無相互依存,沒有“有”,也就沒有“無”;反之,亦如此。困難是相對於容易而言的,高是相對於低而言,前是相對於後而言的。沒有容易,何來困難?沒有低,何來高?沒有後,哪有前?人對客觀事物與現象的評價更是相對的。美是相對於醜而存在的,善是相對於惡而存在的。當人們知道什麽是美與善的時候,同時也就知道了什麽是醜與惡。

一切相對待、相依存的事物現象又都處於轉化之中。有可以轉化為無,無可以轉化為有。在社會中這種昨天富有今天一無所有,或昨天一無所有而今天已家財萬貫的現象比比皆是。困難的事情,經過恰當運作,可以變得容易;看似容易的事,如違規行事,則會變得很難很難。美醜善惡之間的轉化,更是如此。這不僅是指美好的東西曆經日月會自然變成醜的,更是指人們判斷標準的僵化或主觀做作,會使美的很快成了醜的,善的很快成了惡的。例如,某種服裝以其自然的、鮮明的個性色彩,成為美的;但如果人們群起仿效,萬人一式,那就醜得令人作嘔了。助人是善舉,如果機械模仿,也會產生難以預料的惡果。事物的對待存在是自然的本來麵貌。隻有因順自然,遵道行事,一切對待才是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