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章,老子表述他的曆史觀,其中充滿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人類早期,生產行事一切順自然而為。自然無為,是自然的本質,是社會的根本原則,這就是道。後來私有製出現,有了剝削與壓迫,不可能再用自然無為原則來處理不同人群之間的關係,自然無為的大道原則廢退了,代之而起的是親仁原則。仁,從“二”從“人”,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中最根本的是血親之愛。於是人們用血緣之愛為原則來規定一切、處理一切。漸漸地血親之間也有了矛盾衝突,為此人們又訴諸義。即提出一些合宜的理性原則來規範與裁判人的行為。這就是大道廢有仁義的曆史過程。老子的這一曆史觀內涵很深,值得好好玩味。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真是十分精彩的曆史辯證法的大手筆!沒有智慧,不會有人為,智慧越多,人為越多,從另一方麵看虛偽也越多。這是智慧的正負作用。六親之間爭吵不和了,這才需要提倡孝慈,樹立孝慈典範,供人們效法,以緩解六親間的矛盾。國家昏亂,有人謀逆篡權了,這時才能顯出誰是忠貞之臣。老子的論述使我們想起了恩格斯的論點。他說,正因為有偷盜現象,人們才提“偷盜可恥”的道德信條。道德所提倡的,正是社會所缺失的。人為的道德信條,都是治社會病症的藥方。社會無病,則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