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五、知人論世與史家評價

字體:16+-

史學批評是嚴肅的事情,沒有嚴肅的態度,自亦難得有嚴肅的批評。中國古代史學遺產的精華之一,是許多史學家、史學批評家在撰寫曆史和評論史學中,都具有一種嚴肅的態度。《史記》、《漢書》孰高孰低的爭論,編年、紀傳孰優孰劣的辯難,以及關於其他一些問題的聚訟,其中凡見解精當者,大抵都離不開知人論世這個道理。馬端臨在評論杜佑《通典》和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提出了時有古今、述有體要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史學批評中自覺的知人論世的方法論。

明代史家王圻撰《續文獻通考》,以接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王圻對《文獻通考》的發展,最有意義之處是補敘了遼、金典製。而他對於這個問題的說明,也反映了他在史學批評上的知人論世的方法論。他在《續文獻通考·凡例》第二條中作了這樣的說明:

宋真(宗)以後,遼、金事跡十居六七。舊《考》削而不入,豈貴與(按馬端臨字貴與)乃宋相廷鸞子,故不樂敘其事?抑宋末播遷之際,二國文獻不足,故偶闕耶?然輿圖之沿革,祥異之昭垂,及政事之美惡之可為戒法者,惡可盡棄弗錄。餘故摭其大節,補入各目下,事則取之史乘,序則附之宋末。

盡管是處在元、明大一統政治局麵之下,王圻如此重視遼、金事跡,仍是難能可貴的。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對《文獻通考》的評價,是有獨立見解的。但他對《文獻通考》不載遼、金事跡並未采取嚴厲批評的做法,而是設身處地地分析了其之所以如此的兩種原因。這裏,究竟他說的哪一種情況更符合馬端臨的親身實際,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評論此事時所反映出來的方法論。一則,他注意到了馬端臨撰寫《文獻通考》時的曆史環境,即“宋末播遷之際”,遼、金典籍搜求困難。二則,他體察到馬端臨的父親馬廷鸞曾任宋相,這一特殊的身份,可能會影響到馬端臨在撰述上的取舍。這兩點,不論屬於何種情況,都是能夠被人們所理解的。可見,王圻不僅繼承了馬端臨的事業,也繼承了馬端臨史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