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的產生,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創造出來曆法和文字,二是人們曆史意識的發展。有了曆法和文字,人們才能準確地記事,並使其得以保存和流傳。而人們曆史意識的發展(歸根到底,它隨著曆史的發展而發展),才使曆史記載的不斷豐富成為可能。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已經確認的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因刻於龜甲、獸骨之上而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記事的內容,多是殷、周奴隸主貴族貞卜的記錄,故又稱卜辭。殷代卜辭所反映的年代,自盤庚遷殷迄於殷的滅亡,所記以農事、戎事、祭祀方麵的內容較多,它們作為檔案被儲存起來,具有官方文書的性質。除甲骨文外,殷朝晚期至戰國末年,還有金文的流傳。金文因是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故又稱鍾鼎文;鍾鼎為貴族所用禮器,故金文又稱青銅彝銘。現存彝銘,以屬於西周時期的最為重要;所記主要內容,反映了當時王臣慶賞、貴族糾紛、財產關係等方麵的情況。彝銘多存於官方,也有官方文書的性質。卜辭記事,短的隻有幾個字,長的可達百餘字;金文記事,從百字上下,直至五百字之多。卜辭、金文同史學產生的關係更密切了,它們所記雖然多是當時的事情,但已包含了後來出現的曆史記載所必不可少的幾個方麵,即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因而可以看作曆史記載的萌芽。金文中還常有“其子子孫孫永寶用”的話,反映了一種自覺的曆史記載意識的滋生。
作為官書,卜辭和金文還隻是初步的形式。比較發展的官書形式,是經後人匯集起來而稱為《書》、《尚書》(指今文《尚書》28篇)中的若幹篇。《尚書》也是較早的文字記載,所記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尚書·商書》中的《盤庚》篇記盤庚遷殷這件大事,是寫成最早的一篇。《尚書·周書》中的周初八誥即《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反映了西周征服東土,加強對殷舊族控製的曆史過程[13]。在性質上和形式上同《尚書·周書》相近的,還有《逸周書》中的《世俘解》、《克殷解》、《商誓解》,可信為西周初年的記載。《尚書》以記言為主,多屬於殷王、周王的誥訓、誓詞;但它在表述一件事情上已顯示出略具首尾的規模,如《金縢》、《顧命》分別寫出了金縢藏書、啟書的經過和成、康交替的細節,是這個發展階段很有代表性的曆史記載。《尚書》在史學萌芽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還在於它發展了金文中的自覺的曆史意識,同時還提出了曆史鑒戒的思想。《酒誥》反複講到“罔(無)敢湎於酒”和“荒腆於酒”,是殷代所以興、所以亡的重要原因,提出了“人無於水監(鑒),當於民監”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