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三、風雲際會,時勢造英雄

字體:16+-

中國史家在講到曆史進程或曆史轉變的時候,往往要提出“時”、“勢”、“時勢”這樣的概念;他們在評價曆史人物時,也往往會提到這些概念。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曆史觀念中常用的範疇。

柳宗元反複論證“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192]。蘇軾認為:“聖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聖人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193]在他們看來,“時”和“勢”是客觀存在,人們不能製造它,隻能認識它和利用它。“聖人”的一個高明之處,就是“能不失時”。這裏講的,是“聖人”同“時”、“勢”的關係。“聖人”以外的大多數人,也同“時”、“勢”、“時勢”有關係,也是在把握“時”、“勢”、“時勢”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有許多人被時勢造成“英雄”,成了曆史上的傑出人物。

時勢造就了傑出人物,這是中國古代史家曆史觀念中的一個重要方麵。司馬遷在闡述《史記》的內容和體裁的時候,其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就是:“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194]司馬遷是要向人們說明,能夠被他寫入“列傳”的古往今來的曆史人物,都是一些善於把握機遇,即“不令己失時”,從而“立功名於天下”的人。或者說,司馬遷是要提醒讀者,他寫的這些“列傳”,是著重寫出形形色色的曆史人物是如何去把握時機,“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不論是何種情況,司馬遷都強調了“人”對於“時”的主動性。所謂“不令己失時”,就是表明人在“時”的麵前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人是可以去把握“時”的。他寫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就是寫出了劉敬把握了漢皇朝如何確定定都這個“時”。他寫叔孫通“卒為漢家儒宗”,就是寫出了叔孫通“製禮進退,與時變化”,沒有錯過時機。因此,在司馬遷的曆史觀念中,人是具有主觀的創造性的,這種主觀的創造性往往會成就驚天動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