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字體:16+-

作為曆史人物評價的一個方麵,古代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君主論,多誇大了君主的曆史作用,即誇大了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這是一種典型的“英雄”創造曆史的曆史觀念。同這種觀念相近但又並不完全相同的,是強調各種人才在曆史上的作用。

司馬遷在評論劉敬、叔孫通的時候,這樣寫道:

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叔孫通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185]

司馬遷所引用的這段俗語,以“千金之裘”、“台榭之榱”來比喻,說明夏、商、周三代的曆史存在不是“一士之智”可以達到的。這個樸素的比喻,包含了進步的曆史觀念,即曆史不是一個人可以創造出來的,它需要許多人的才智參與創造。這裏並沒有說到民眾參與創造曆史,但顯然已不同於對君主作用過分誇大的那種曆史觀念。它強調的是眾人的作用。

在司馬遷的曆史哲學中,這個認識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引用這段俗語是很自然的事情。通觀《史記》,司馬遷所肯定的,豈止是劉邦創立帝業時手下的大將、謀臣,豈止是“建萬世之安”的劉敬、“為漢家儒宗”的叔孫通。在司馬遷的曆史觀念中,他是充分肯定了人在曆史活動中的作用,從帝王將相到遊俠、傭耕,從儒林學人到工商業者,都在他的視野之內,都在他的評價之列。司馬遷的人物論,實已遠遠超出“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或“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的範圍。這在古代史學上是難能可貴的了。

基於上述觀點,魏徵在《隋書》史論中稱道李諤等人各有所長,“皆廊廟之榱桷,亦北辰之眾星”[188],充分肯定他們各自在某個方麵的專長和作用。魏徵誇獎李德林“幼有操尚,學富才優,譽重鄴中,聲飛關右。王基締構,協讚謀猷,羽檄交馳,絲綸間發,文誥之美,時無與二”[189],高度評價了李德林的才華出眾及其在隋皇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魏徵突出地表彰了隋朝在南下滅陳、統一全國的事業中的將領,指出:“賀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長策,韓擒奮發,賈餘勇以爭先,勢甚疾雷,鋒逾駭電。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190]他讚歎他們在這曆史性的事件中所發揮的極不平凡的作用。總之,魏徵認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隋朝的建立,本是各種各樣人才發揮作用的結果,並非“一士之略”所能成功的。由於他們在曆史上都作出過貢獻,因而他們的事跡將“留於台閣”,不可磨滅,並不因為隋朝的滅亡而使這些“北辰之眾星”失去光輝。魏徵能夠用這種觀點去評價前朝的曆史人物,的確是十分難得的。同時,他也希望鞏固唐代開國元臣的地位,充分肯定他們的曆史功績。唐太宗以淩煙閣為名臣圖形,應當說就是基於與魏徵相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