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主論的幾種主要見解
對曆史人物的認識、評價,是曆史觀念的一個重要方麵。司馬談留給司馬遷的臨終遺言,最後幾句話是:“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174]這裏就很強調曆史人物的重要。司馬遷創立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書,突出了人在曆史活動中的地位,因而對曆史人物的記述和評價,日益為史學家所重視。史學批評家劉知幾說:“夫人之生也,有賢不肖焉,若乃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示後,而死之日名無得而聞焉,是誰之過歟?蓋史官之責也。”他又說:“夫名刊史冊,自古攸難;事列《春秋》,哲人所重。筆削之士,其慎之哉!”[175]他既指出了記述、評價曆史人物的重要,又指出了對記述、評價曆史人物應持謹慎的態度。這是古代史家關於曆史人物在曆史編纂上的方法論。
在傳統的曆史人物評價的對象中,君主占有重要的位置,君主論也就成了曆史人物評價的重要方麵。這裏列舉君主論的幾種主要見解。
為什麽要有君主?東晉史家袁宏認為:“夫百姓不能自牧,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獨治,則為臣以佐之。”[176]這話,見於他撰寫的《三國名臣頌》,它道出了君與民、君與臣的關係。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能治理天下的,曆史上有種種不同的君主。東漢末年史家荀悅提出了“六主”、“六臣”的見解。“六主”是王主、治主、存主、哀主、危主、亡主。從“王主”到“亡主”,逐漸等而下之。“六臣”是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也是逐漸等而下之。荀悅認為:“六主之有輕重,六臣之有簡易,其存亡成敗之機,在於是矣,可不盡而深覽乎!”[177]這是荀悅結合西漢的曆史所提出來的論點,這個論點的中心,是著眼於君主的作用。他顯然是告訴人們,可以用這樣的標準去評論西漢時期的君主。他撰《漢紀》一書時,正是漢獻帝被挾至許昌之時,他發如此的議論,足以反映他的難得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