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逆取”與“順守”

字體:16+-

司馬遷在探討秦漢之際“成敗興壞之理”時,反複講到了“逆取”而“順守”之理,亦即攻守異勢之理。這是史學家對重大的曆史形勢之認識很有代表性的論點:

——落後的秦國為什麽能夠擊敗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它為什麽又招致速亡?

——楚漢戰爭中,為什麽力量強大的項羽終於遭到失敗,力量弱小的劉邦反而獲得成功?

——漢初統治者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製定了什麽樣的國策?

這些問題,是戰國中期以來至西漢前期大約二百七八十年間的重大問題,也是司馬遷所處時代的近現代史上的重大問題。司馬遷不愧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非但沒有回避這些重大問題,而是以嚴肅的態度、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見識和神奇的史筆回答了這些問題。

落後的秦國為什麽能夠擊敗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它為什麽又招致速亡?

關於這個問題,司馬遷在《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中,並沒有以自己的口氣作許多評論。他隻是在《秦始皇本紀》的後論中簡略而含蓄地寫道:“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這兩句話,既概括地寫出了秦國發展、強大的過程,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宏大的超越前人的政治抱負,也隱約地揭露了他蔑視曆史、目空一切、專橫自恣的政治品質。從根本上說,這兩句話也是對秦國曆史的一個總結。接著,司馬遷大段引用了漢初賈誼的《過秦論》,並說“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顯然,司馬遷是同意賈誼《過秦論》所提出的看法的,他是借用賈誼的看法來回答上述問題的。

賈誼《過秦論》分析秦國自繆公以來不斷強大、終於統一全國的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有利的地理形勢,即所謂“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這種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優勝之處是,六國攻秦,秦可以逸待勞,“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扼,荷戟而守之”。於是六國逐漸疲憊,而秦國則銳氣養成,加之政治上的“遠交近攻”方略,乃能逐一擊敗各國,完成統一事業。關中地區在地理上的這種優勢,在中國曆史上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曾經保持了相當長的時期,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都有論述。賈誼是較早總結這一曆史經驗的思想家,他的這一看法對後人有很大的影響,司馬遷就是最先接受這種看法的人之一。二是善用人,“當此之世,賢智並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同時采取了“安土息民,以待其敝”的政策。秦國國君善於廣攬人才,用其所長,這有長久的曆史,也是它逐步強大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賈誼之前,已有人作過評論,李斯的諫除逐客之令的上書是典型的概括,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