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的曆史研究方法
中國古代史家重視治史方法。上述史家對曆史文獻的整理和利用,就是治史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麵。近人陸懋德於1943年撰成《史學方法大綱》一書,他在自序中寫道:
司馬遷稱孔子作《春秋》,“約其文詞,去其繁重,以製義法”。吾國史學史法之興,此其始矣。自是以降,作者日多。左氏本之以述《左傳》,司馬氏師之以著《史記》,其尤章章者也。唐人劉知幾作《史通》內、外篇,是為專言史法之始,內篇以論史體,外篇以評史料,其言備矣。至北宋而有司馬光之《通鑒考異》,至南宋而有李心傳之《舊聞證誤》,至前清而有崔述之《考信錄》。時代愈近,鑽研愈細。而其辨說亦愈密矣。諸家之方法,不為不精,然皆散見於議論批評之內,尚未及列舉條文,以便初學,故學者苦之。[34]
這一段話,是近代史家對傳統史學之方法的較早的概括。其中,有幾點認識是很有價值的。第一,司馬遷把孔子作《春秋》的方法總結成12個字,即“約其辭文,去其繁重,以製義法”[35],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史學之方法的發端。所謂“約其文詞”,是精練而隱約曆史文獻的文字表述;所謂“去其繁重”,是刪去曆史記載中那些重複的和次要的內容;所謂“以製義法”,是確定對史事上的評價和表述的體例。這就是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36]的方法。其後,《左傳》和《史記》,也都繼承了這個史學方法。第二,劉知幾著《史通》,“是為專言史法之始”,著重討論的是史書的體裁、體例和對有關曆史文獻的批評。第三,中國古代史家之方法是很精到的,隻是“皆散見於議論批評之內,尚未及列舉條文”罷了。陸懋德所提出的這幾點認識,大抵近是,而古代史學之方法的遺產,當然比這裏所說到的要豐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