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六、辯證的體例思想遺產

字體:16+-

一部史書應有統一的體例,這是反映完整的史事,貫徹作者著述思想的表現形式。所謂統一的體例,主要是從史書的整體和全局著眼的;如果從它的部分和局部來看,還須有一定程度的靈活運用。

劉知幾和章學誠是善言體例的兩位史家,但他們對體例的理解和運用並不是很一致。劉知幾的《史通》一書主要論說體例,是一部優秀的專講史法的著作。但劉知幾稱說體例有個明顯的弱點,即往往脫離具體史事和作者撰述思想來講體例,因而難免產生過分拘泥於體例的看法。例如,他不讚成司馬遷為項羽立本紀、為陳勝寫世家,他不恰當地對“正史”中的書誌的斷限進行指摘,他主張史書記事不當載言,史表可以廢棄,還說自注是作者“誌存該博,而才闕倫敘”[46]的表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這個弱點。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一書,從形式上看,它稱說體例似不如《史通》來得係統,但它反映出來的關於體例的見解,卻是《史通》所不及的。這主要表現在,章學誠強調體例的重要,是跟他的不應為體例所拘、講求變通的主張相一致的。他稱讚司馬遷的《史記》“本左氏而略示區分,不甚拘拘於題目也”,“亦有因事命篇之意,初不沾沾為一人具始末也”,故“名姓標題,不拘義例”[47]。他論紀傳體史書說:“紀傳之最古者,如馬、班、陳氏,各有心裁家學,分篇命意,不可以常例拘牽。”[48]可惜後世學人“轉為史例拘牽,愈襲愈舛,以致圓不可神,方不可智”。他讚揚袁樞《通鑒紀事本末》是“臭腐亦複化為神奇”,可以仰追《尚書》,也是因為它“因事命題,不為成法”[49]。他的這些看法,植根於這樣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史為記事之書,事萬變而不齊,史文屈曲而適如其事,則必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而後能起訖自如,無一言之或遺而或溢也。”[50]重視體例,但絕不是要使曆史來適合體例的規定,而是努力使體例能更好地表述曆史變化。章學誠的這個思想是很可貴的,這是他和劉知幾在體例思想上的主要不同之處。[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