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三、典製體史書和紀事本末體史書

字體:16+-

典製體史書,以典製為中心,記述曆代典章製度及其因革損益。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曾被稱為分門書。典製體史書從紀傳體史書中的書誌分離出來,發展為獨立的體裁。中國古代史學上第一部有影響的典製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這部200卷的巨著奠定了典製體史書的基礎,成為編年、紀傳二體之後又一種重要的史書體裁。《通典》分為九門,即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每門之下有子目,子目之下更有細目。它在內容上的處理和表述上的特點是,采《五經》、群史,上自黃帝,下至唐代天寶之末,“每事以類相從,舉其始終,曆代沿革廢置及當時群士論議得失,靡不條載,附之於事”[13]。典製體史書是記事(典製)、記言(論議)相結合的新的發展形式,它擴大了曆史撰述的領域。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分為24門,較《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獻通考》都是典製體的通史,後人把它們同《通誌》合稱“三通”。《通誌》200卷,是南宋人鄭樵所撰,它是紀傳體史書,其典製部分稱為“略”。從性質上說,《通誌》是繼承《史記》的事業,屬於紀傳體通史。“三通”都有續作,至清代而累計為“十通”,但它們在內容上和斷限上都有明顯的差別。采用典製體而又明確以斷代為書的,是會要形式的出現,它以專詳一朝典章為特色。唐德宗時蘇冕撰《會要》100卷,記唐高祖至唐德宗九朝典製;唐宣宗時楊紹複又有續作。這類書宋人為之最勤。五代北宋之際,王溥在蘇、楊二人撰述的基礎上,補宣宗以後事,撰成《唐會要》。這是會要中最有價值的一部。王溥還撰有《五代會要》。南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和《東漢會要》,也都是比較重要的撰述。宋代還設有“會要所”,修撰本朝會要,卷帙浩繁,可惜原書久佚。清人徐鬆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有關材料,編為《宋會要輯稿》366卷。這是反映宋代典章製度的重要資料,也是現有會要書中卷帙最多的。清人撰的會要書也不少,有姚彥渠的《春秋會要》,孫楷的《秦會要》,楊晨的《三國會要》,朱銘盤的南朝宋、齊、梁、陳四朝會要,龍文彬的《明會要》等,其價值都趕不上唐、宋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