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史書之種類的增多和在文獻分類上的獨立

字體:16+-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多途發展,以及這一時期史書數量和種類的劇增,都為史書在文獻分類中的獨立準備了條件。從三國至唐初,中國古代文獻的分類和著錄,清晰地反映出了史書獨立的過程。

曹魏時期,鄭默編製目錄書《中經》。西晉荀勖在繼承《中經》的基礎上,撰成新的目錄書《中經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塚書》”[2]。這是中國文獻目錄史上最早的四部分類法,從中已可見到史書歸於丙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門。這同《七略》與《漢書·藝文誌》相比,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此後,古代文獻的分類經過四分法與七分法的反複出現,史部書的地位愈來愈顯示出其重要性。其中,東晉李充、南朝阮孝緒在確定史書整體地位及史書內部分類上,有特殊的作用。李充在東晉任著作佐郎(一說大著作郎),整理典籍,“因荀勖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沒略眾篇之名,總以甲乙為次。自時厥後,世相祖述”[3]。李充所撰的目錄書,同《中經簿》相比,是將原來乙部、丙部的書對換了位置,即史部書升到了四部書的第二位。

繼承文獻的七分法的,在南朝有王儉和阮孝緒。宋後廢帝時的秘書丞王儉,撰有四部書《目錄》,又別撰《七誌》。《七誌》包括:《經典誌》,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諸子誌》,論今古諸子;《文翰誌》,紀詩賦;《軍書誌》,紀兵書;《陰陽誌》,紀陰陽圖緯;《術藝誌》,紀方技;《圖譜誌》,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梁武帝時,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欲,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術數;六曰《佛錄》;七曰《道錄》”[4]。《七錄》與《七誌》相比,其中一個明顯的不同,是重新恢複史書的獨立地位,並總其名為《記傳錄》。阮孝緒在論到這一點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