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第三章 史官製度和修史機構

字體:16+-

第一節 史官製度

一、先秦時期的史官

中國古代史官建置甚早,這是中國素以史學發達著稱於世的原因之一。據《周官》、《禮記》等書所記,三代所置史官名稱甚多,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別。史官職責亦各有異: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誌,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禮記·曲禮上》還說:“史載筆,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說明史官對所記之事是有選擇和有區別的。在最早的古代曆史文獻之一《尚書》中,有多處提到“冊”與“典”。如《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和典,當是兩種官文書,有不同的性質和內容,有不同形式的體製,其詳情尚有待研究,它們同史官職掌是有關係的。《尚書》中還多處記載了“史”或“太史”的活動,如《金縢》稱:“史乃冊祝。”《顧命》稱:“太史秉書,由賓階,禦王冊命。”《立政》稱:“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史官在這裏要參與冊祝、秉書、決獄等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有一種神職的性質。史官的這種性質,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從確切的文獻記載來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曆史見識的史官。《國語·鄭語》記他同鄭桓公論“王室將卑,戎狄必昌”、諸侯迭興的談話,是先秦時期很有分量的政論和史論。周代還有一位史官叫史佚,也受到後人的推崇。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史官,這是同西周末年以後各國國史的撰寫相關聯的。《左傳·昭公二年》記晉國韓宣子聘於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這說明史官又有保管曆史文獻的職責。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官,晉國有董狐、史墨,齊國有齊太史、南史氏,楚國有左史倚相。董狐以不畏執政而被孔子稱為“古之良史”,孔子盛讚其“書法不隱”的精神;齊太史和南史氏也是如同董狐一樣的史官。左史倚相因“能道訓典,以敘百物”,又“以朝夕獻善敗”於楚君,使楚君“無忘先王之業”,而被譽為楚國一“寶”[1];他是一位知識淵博、通曉治亂興衰之理的史官。處在春秋末年的史墨是一位對曆史變化有深刻認識的史官,他說過這樣的名言:“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穀,深穀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2]這些史官的思想和業績,對中國史學的發展都有不小的影響。又如“君舉必書”[3]這樣的優良傳統,也是在春秋時期逐步形成的。隨著各諸侯國政權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貴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晉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他的職責是“墨筆操牘,從君之後,司君之過而書之”[4]。晉大夫智伯有家臣名士茁,也是“以秉筆事君”[5]。秦、趙史官,又有禦史之名。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王、趙王會於澠池。秦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6]秦國還有太史令之職,史載,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學》七章[7]。先秦史官,名稱繁多,職掌亦甚廣泛,由漢至唐,又有許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