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在其近代化過程中,滋生著、發展著各種不同傾向的史學潮流。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史學的產生和傳播,逐漸成為史學發展中的主流,這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一般說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道路,就是中國史學的科學化道路。
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初步建立、廣泛傳播和深入發展三個時期。1919—1949年的30年,是它的初步建立時期;1949—1976年,是它的廣泛傳播和經受考驗時期;1976年以來,是它的深入發展時期。本書所敘述的,是它的初步建立時期。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經曆了艱難的鬥爭曆程。這同當時中國革命的形勢是相一致的,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19—1927年是第一個階段,其主要特點是: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了。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是,1924年李守常(李大釗,1889—1927年)的《史學要論》的出版。這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撰寫的係統的史學理論著作,科學地闡述了什麽是曆史、什麽是曆史學、曆史學的係統、史學在科學中的位置、史學與其相關學問的關係、現代史學的研究及於人生態度的影響等問題,從而開拓了中國史學家對史學的科學認識。這個階段中還產生了一批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早期著作,其中有蔡和森的《社會進化史》(1924年)、《近代的基督教》(1924年)、《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1925年)、《黨的機會主義史》(1927年),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1926年),惲代英的《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史》(1927年),以及瞿秋白的一些曆史撰述[50],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從開始登上曆史舞台時起,就十分重視對於曆史的研究。1927—1937年是第二階段,其主要特點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曆史理論觀察中國曆史的進程並同當時的革命運動結合起來。這期間,中國思想界、學術界展開了關於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史分期和中國農村性質的“三大論戰”。這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進步的史學家一次嚴峻的考驗。此後,繼續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早期著作,逐漸形成了一支馬克思主義史學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