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史學的近代化趨勢

字體:16+-

中國史學的近代化趨勢,是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中國曆史形勢的驅動下發生、發展的,因而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救亡圖強的愛國主義史學思潮

這突出地表現在史家們對邊疆史地和外國史地的研究方麵。鴉片戰爭前,龔自珍曾著《西域置行省議》一文,反映了他對邊疆事務的重視和遠見。鴉片戰爭後,研究邊疆史地的人多了起來,其中以張穆、何秋濤、姚瑩最為知名,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帶有民族危機的時代緊迫感。

張穆(1805—1849年)的代表性著作是《蒙古遊牧記》16卷。他以10年之功撰成前12卷,“末四卷尚未排比”他就去世了,後經何秋濤以10年之功補輯而成,並校閱了全書,於鹹豐九年(1859年)刊刻行世。《蒙古遊牧記》以方域為骨骼,以史事為血肉,記述了內外蒙古自古代迄於道光年間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作者自序說:“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紀之。首敘封爵、功勳,尊寵命也;繼陳山川、城堡,誌形勝也;終言會盟、貢道,貴朝宗也。詳於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綴古通今,稽史籍,明邊防,成一家之言也。”書中詳載土爾扈特部“走俄羅斯,屯牧額濟勒河”,而在順治、康熙年間“表貢不絕”,並最終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渥巴錫時“挈全部三萬餘戶內附”的動人史實,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思想,對世人也有極大的啟示。祁寯藻在為此書寫的序中,論述了蒙古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本書的價值,反映了此書所具有的時代意義。

何秋濤(1824—1862年)的邊疆史地研究著眼於中俄邊界,曾撰《北徼匯編》6卷。鹹豐八年(1858年),他在此書的基礎上擴大範圍,增益為80卷,並奉旨“繕寫清本”進呈,於次年由軍機處呈遞,鹹豐賜名《朔方備乘》。這書的重要價值,是它考察了東北、西北等地的邊疆沿革、攻守形勢和中俄關係的曆史。書中的《北徼界碑考》、《北徼條例考》、《北徼喀倫考》、《俄羅斯館考》、《俄羅斯學考》、《雅克薩城考》、《尼布楚城考》、《庫頁附近諸島考》等篇,以豐富的史實,詳明的考據,闡述了中俄邊界的曆史和現狀。作者對於自己的這些撰述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邊防之事,有備無患”,“哈薩克之外,惟俄羅斯為強國,然則邊防所重,蓋可知矣夫”,“西北塞防,乃國家根本”[43]。這樣的認識貫穿於全書之中,反映了作者的遠見卓識和愛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