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多民族史學的新發展

字體:16+-

在遼、金、元三朝,中國多民族史學的傳統,有了新的發展。茲綜述如下。

(一)遼、金史學與中原文化

遼、金兩朝都創製了本民族的文字,即契丹字和女真字,它們也仿唐、宋製度建立了國史院等修史機構。遼朝史家蕭韓家奴以契丹字翻譯唐人馬總《通曆》、吳兢《貞觀政要》、宋人歐陽修《五代史記》,修撰本朝實錄、起居注,有突出的成就。耶律儼撰有《皇朝實錄》70卷和國史《遼誌》。遼聖宗讀《唐書》,尤留意高祖、太宗、玄宗三本紀,大臣馬得良“乃錄其行事可法者進之”[12]。《遼史·列女傳》記耶律氏,小字常哥,是太師耶律適魯之妹。常哥“讀《通曆》,見前人得失,曆能品藻”。她寫了一篇政論文,遼道宗讀後“稱善”。

金朝在翻譯漢文經史方麵成績更為突出,除五經、諸子,還有《貞觀政要》、《史記》、《漢書》、《新唐書》等。金朝科舉考試,始從五經、三史內命題,後來擴大為從五經、十七史、諸子內命題。金熙宗讀《貞觀政要》,認為:“見其君臣議論,大可規法。”[13]金世宗讀《資治通鑒》,說它“編次累代廢興,甚有鑒戒,司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無以加也”[14]。金朝重視實錄的編撰,又經兩代史家的不斷努力撰成《遼史》。金朝史學還有一些私人撰述是很重要的,元好問的《壬辰雜編》、《中州集》和劉祁的《歸潛誌》,是影響最大的。蔡珪的《金石遺文》及《跋尾》、《南北史誌》也是當時的知名之作,可惜已經失傳了。

(二)《蒙古秘史》及有關史著

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一再證明:多民族曆史的演進,反映在史學上是史學之民族內容的不斷豐富。元朝統治者固然重視本民族的曆史與元朝政治統治的曆史,同時也重視宋、遼、金三朝的曆史,顯示出了政治上的博大胸懷和對多民族曆史的新認識。這裏,先從《蒙古秘史》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