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三、史學發展中的幾個重要轉折

字體:16+-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經曆了多途發展的曆程。隋唐五代時期,史學在發展中出現了幾個新的重要轉折。第一個轉折,是皇家正式設立了專門的修史機構——史館,完善了史官製度,開展大規模的官修史書活動,並完成了第二個轉折,即史學家自覺意識的增強,史學批評趨於成熟,史學發展進入了更富於理性特色的階段。第三個轉折,是明確地提出了史學的經世致用目的,深化了對史學社會功能的認識。第四個轉折,是通史著作的複興和新的史書體裁的出現。第五個轉折,是曆史筆記的勃興。這幾個新的重要轉折,從不同的方麵反映了這個時期的社會麵貌和史學特點,並對後來的史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正式設立史館和規範官修史書活動

隋朝作為統一的皇朝,對推動史學發展沒有太多的作為,但有兩件事情是應當提到的。第一件事,開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下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81]這是表明皇家要壟斷修史,魏晉以來私人修史之風的勢頭顯然受到抑製。第二件事,是“《漢書》學”的興盛。劉臻精於兩《漢書》,時人稱“漢聖”。楊汪學於劉臻,後為國子祭酒,煬帝“令百僚就學,與汪講論,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論難鋒起,皆不能屈”,為一時之盛況。蕭該、包愷更是《漢書》學宗匠,“聚徒教授,著錄者數千人”[82]。這兩件事,反映出隋皇朝統治者的曆史意識的強化。

唐皇朝曆史意識的強化是另一種表現形式。唐高祖以宏大的氣魄,下詔修撰梁、陳、魏、齊、周、隋六代史,為唐代史學發展奠定了格局。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設史館於禁中,複詔諸大臣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紀傳同時修成,唐太宗表示,秦始皇“焚書坑儒”、隋煬帝“尤疾學者”,皆不足取,而他本人“將欲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83]。五代史紀傳是:《梁書》56卷,紀6卷,傳50卷,姚思廉(557—637年)撰。《陳書》36卷,紀6卷,傳30卷,姚思廉撰。《北齊書》50卷,紀8卷,傳42卷,李百藥(565—648年)撰。《周書》50卷,紀8卷,傳42卷,令狐德棻(583—666年)、岑文本(595—645年)、崔仁師撰。《隋書》55卷,紀5卷,傳50卷,魏徵(580—643年)、顏師古(581—645年)、孔穎達(574—648年)等撰,其史論及梁、陳、齊三史總論皆出於魏徵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