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宣帝時《史記》麵世後,漸次為學人所重。除元帝、成帝年間有褚少孫補寫《史記》所佚之篇外,兩漢之際,續者蜂起,補《史記》所記武帝太初以後史事者,有劉向、劉歆、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36],而以班彪最有成績。班彪“家有賜書,內足於財”[37],“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38],撰《太史公書》“後篇”。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卒於官,他的未竟之業由其子班固所繼承。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後史稱他“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39]。其實,班固受家學影響最深。東漢明帝時,班固任蘭台令史,參與撰成《世祖本紀》。後來他又撰王莽末年、東漢初年史事,得列傳、載記28篇。隨後,明帝命其“終成前所著書”,他撰寫《漢書》的事業由此被朝廷認可。班固用了20餘年時間,至漢章帝建初年間,大致完成全書。其中,《天文誌》及諸表由其妹班昭,以及馬融續成。
《漢書》包括12篇紀,8篇表,10篇誌,70篇傳,共100篇(後人為其作注,析為120篇)。《漢書》在編撰上有三個特點。
第一,以西漢皇朝興衰為斷限,突出了皇朝史的特點。班固和他父親班彪,以五德終始說為依據,反複申言“劉氏承堯之祚,……唐據火德,而漢紹之”[40],“漢紹堯運,以建帝業”[41]。班固明確表示不讚成司馬遷《史記》對西漢曆史的寫法,認為這是把西漢史事“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而大大貶低了。因此,《漢書》的斷限“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包括西漢一代史事;認為新莽政權的出現隻是“遭漢中微”的一個曆史插曲,與秦國“同歸殊途”。班固又以“書”名漢史,意在仿效《尚書》之義,希望《漢書》對於漢朝來說,也是一種“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42]的關係。這是秦漢大一統以來,皇朝意識不斷增強在曆史撰述上的突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