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五個半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曆史是在社會動**、諸侯紛爭、變法迭興中發展和前進的。對於這一時期的社會進步,人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之後,在總結曆史經驗方麵有一點是認識得很深刻的,即他認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30]。因此,他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不為封國而設郡縣。這在曆史認識和政治實踐上都是一件大事。秦始皇巡視天下,群臣刻石記功:“普天之下,專心揖誌。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31]秦的統一和在全國實行郡縣製,確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秦始皇並沒有把認識、總結曆史經驗的事情繼續做下去,而用“焚書坑儒”的辦法來統一思想,演出了“非秦記皆燒之”的悲劇。
劉邦作為楚漢戰爭中的勝利者,他在建立西漢皇朝以後,起初也沒有認識到總結曆史經驗的重要。劉邦的高明之處,是他適時地接受了陸賈的“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的啟發,命陸賈“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於是,陸賈“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嚐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32]。可以想見,劉邦君臣為鞏固統治而如此重視總結曆史經驗,這在當時是何等莊嚴深沉而又富有生氣的場麵!這種場麵,就其深刻的思想意識和曆史影響來看,都是秦始皇君臣刻石記功所不能比擬的。這裏可以略見其發展的必然之勢。
秦漢的政治統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這種政治統一對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大一統思想的發展。漢初思想家對秦朝速亡曆史教訓的總結及其與現實結合所作的思考,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曆史的認識,促進了曆史觀點的進步。這兩點,對於史學的發展都有直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