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的曆史意識和恢宏的曆史視野
中國古代有極豐富的史學,它在三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是具有深刻的曆史意識的民族,中國史家具有恢宏的曆史視野,這是中國史學的一個突出的優良傳統。從《尚書·召誥》說的“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到龔自珍倡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為史”,這種曆史意識從古代一直貫穿到近代,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麵。中國古代史學曆數千年而綿延不絕,史家、史著代有新出,史觀、史法不斷進步,正是這種具有深刻的曆史意識之民族特點的反映。
這種深刻的曆史意識通過史學的發展,反映在曆史觀點上的成就,首先,是認識到曆史、現實、未來的聯係。其次,是承認曆史是變化的,因此,“通古今之變”成為史家追求的目標之一。再次,是肯定曆史在變化中的進步,反映出鮮明的曆史進化思想。最後,這是最突出的一點,認為曆史可以為現實提供借鑒。這些曆史觀點,還有其他一些進步的曆史觀點,在中國古代史學中,每一個方麵都有豐富的積累。
這種深刻的曆史意識產生於人們的社會曆史實踐活動,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曆史實踐活動,其中也包括人們的政治實踐活動。
這種深刻的曆史意識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對於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曆史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這裏,深刻的曆史意識表現為大原則上的共同的曆史心理和曆史價值觀。這是中華民族之凝聚力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淵源。
從曆史的觀點來看,中華民族的深刻的曆史意識,正是中國古代史學優良傳統的核心。
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曆史視野。這種氣勢和規模,從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已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司馬遷的曆史視野,不論在時間方麵還是在空間方麵都是空前的,在中國古代史學上開“會通之道”的先河。皇朝史的曆史視野因受皇朝興亡的局限,不如通史那樣遼遠,但也頗具恢宏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