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三、史學不斷走向社會、深入大眾的趨勢

字體:16+-

史學在發展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存在著不斷走向社會,不斷深入大眾的趨勢,這是中國史學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規律。例如,史學在廣闊的社會層麵上對大眾文化的發展產生影響,其中以對通俗文學和蒙學讀物影響更為突出,可以看作是這個規律的一種表現。

史學對通俗文學的影響,從敦煌變文到宋元話本可以看得十分了然。唐代寺院中盛行著一種說唱體作品,乃是俗講的話本。所謂變文,是這種話本的一種名稱,按習慣說法,仍稱變文。變文取材於佛經故事、民間傳說,也取材於曆史故事。從王重民、王慶菽、向達、周一良、啟功、曾毅公幾位學者所合編的《敦煌變文集》所見,前三卷所收23種變文均為曆史故事,按有說有唱、有說無唱、對話體編次。這種以曆史故事為內容的變文,有的直接取材於正史而鋪張以民間傳說,又益以唱詞,連綴成篇,有說有唱,很是生動。例如,《敦煌變文集》卷一所收《伍子胥變文》,其基本內容是根據《史記·伍子胥列傳》加工、創作而成。《伍子胥變文》從楚平王為太子娶婦而自納為妃說起,至吳王夫差賜伍子胥死而越將滅吳,以下闕文。這與《史記·伍子胥列傳》所記,在主要事實上是吻合的。《敦煌變文集》的前三卷中,其他如《漢將王陵變》、《捉季布傳文一卷》、《李陵變文》、《韓擒虎話本》等,也都同《伍子胥變文》一樣,與有關正史的傳記有密切的關聯。曆史題材成為俗講創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這種俗講既有史實為依據,又有文學的創作,是史學與文學結合的產物。在這一點上,它與宋元話本中的講史不僅有相似之處,而且有源與流的關係。

宋元話本,是說話人的本子。事實上,不論是說話人,還是話本,在唐代都已經出現了。有件很有興味的事情可作證明,安史之亂中,在官軍收複長安後,唐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雖是做著太上皇,但政治上的失落感卻使他異常抑鬱,史載:“太上皇移仗西內安置,……每日上皇與高公親看掃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講經、論議、轉變、說話,雖不近文律,終冀悅聖情。”[11]說話和轉變(說唱變文)並列,足見說話已很流行。至於話本,上麵說到的《韓擒虎話本》,有人也認為就是唐代的話本。話本與變文之間的聯係,還可以有一些其他的證明,這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從史學對通俗文學的影響來看,話本與變文中都有關於曆史題材的內容,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但話本中曆史題材的內容更豐富了,以致有“講史”(或稱“演史”)的專稱,這是它們不同的地方,說明了史學影響通俗文學趨勢的加強。北宋京城中,以講史著稱的有孫寬、孫十五、曾無黨、高恕、李孝祥;也有以專講一部話本出名的,如霍四究說《三分》(即《三國誌》)、尹常賣說《五代史》[12]。蘇軾《東坡誌林》卷一記當時“說三國”的影響極為生動,他寫道:“王彭嚐雲:‘途巷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關於三國的講史,已真正深入大眾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