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馬克思主義史家對史學理論的新發展

字體:16+-

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逐步發展起來。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史家在史學理論上都各有建樹,這裏以李大釗、郭沫若、侯外廬為例,來概說這方麵的建樹,其內容相近者,則予以省略。

(一)李大釗在史學理論方麵的貢獻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介紹和闡述唯物史觀的學者之一,他在發展史學理論方麵有多方麵的貢獻,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麵:

1.提出並論證了重新研究曆史的必要性

1923年,李大釗在《研究曆史的任務》一文中,反複闡述道:

須知曆史是有新鮮的生命的,是活動的、進步的,不但不怕改作和重作,並且還要吾人去改作重作。

李大釗舉例說,神話、傳說中所講的“半神的聖人”,人自身的進化,姓氏與地名的關係,由考古發現證明古代傳說的不確等,都證明曆史是應“改作重作”的。他進而寫道:

所以曆史是不怕重作改作的,不但不怕重作改作,而且要改作重作,推翻古人的前案,並不算什麽事,故吾人應本新的眼光去改作舊曆史。很希望有許多人起來,去幹這種很有趣味的事,把那些舊材料、舊記錄,統通召集在新的知識麵前,作一個判決書。[47]

在闡述這個問題時,李大釗強調了“新的眼光”、“新的知識”的重要,其本質在於指出用唯物史觀和新的知識積累重新撰寫曆史、解釋曆史。

2.為創建新的科學的史學理論體係奠定了基礎

1924年,李大釗出版了《史學要論》一書(署名李守常),這是中國史學上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撰寫的第一本史學理論著作。本書依次闡述了“什麽是曆史”、“什麽是曆史學”、“曆史學的係統”、“史學在科學中的位置”、“史學與其相關學問的關係”、“現代史學的研究及於人生態度的影響”[48]等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涉及許多理論性認識,使全書結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係。本書論述曆史與曆史學的區別,論述曆史學的係統及其在科學中的位置,論述史學與人生的關係及史學的社會功能,都有新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