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第三節 中國曆史上的史官製度和私人著史

字體:16+-

一、史官製度的演變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史官,這是同西周末年以後各諸侯國國史的撰寫相關聯的。《左傳·昭公二年》記晉國韓宣子聘於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69]這說明史官又有保管曆史文獻的職責。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官,晉國有董狐、史墨,齊國有齊太史、南史氏,楚國有左史倚相。董狐以秉筆直書而被孔子稱為“古之良史”,孔子盛讚其“書法不隱”的精神。齊太史和南史氏也是如同董狐一樣的史官。左史倚相因“能道訓典,以敘百物”,又“以朝夕獻善敗”於楚君,使楚君“無忘先王之業”,而被譽為楚國一“寶”[70]。他是一位知識淵博、通曉治亂興衰之理的史官。處在春秋末年的史墨是一位對曆史變化有深刻認識的史官,他說過這樣的名言:“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穀,深穀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71]這些史官的思想和業績,對中國史學的發展都有不小的影響。又如“君舉必書”[72]這樣的優良傳統,也是在春秋時期逐步形成的。隨著各諸侯國政權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貴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晉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他的職責是“墨筆操牘,從君之過”[73]。晉大夫智伯有家臣名士茁,也是“以秉筆事君”[74]。秦、趙史官,又有禦史之名。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秦王、趙王會於澠池。秦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75]秦國還有太史令之職。史載,秦太史令胡毋敬以秦篆撰《博學》七章。[76]先秦史官,名稱繁多,職掌亦甚廣泛,由漢至唐,又有許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