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的任務,是在人們的史學史意識的發展中逐步明確起來的。在中國史學史上,關於這方麵的認識,有漫長而豐富的積累,如:
——班彪的“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這是考察以往的史書。
——劉勰的《史傳》追尋自“軒轅之世”而“至於晉代”的史學蹤跡,並論其作用,評其得失。
——《隋書·經籍誌》對史書的詳細分類、考察源流,開闊了人們對史學的視野。
——劉知幾詳論“古今正史”與“雜述”,以及曆代“史官建置”,這是考察了曆史撰述的發展和史官製度的發展。
——高似孫的《史略》在對史書分類的基礎上,“各匯其書而品其指意”,是一本有批評意識的史學簡史。
——章學誠的考察史學,強調“史家著述之道,豈可不求義意所歸”,突出了對曆史思想和史學思想的重視。
——趙翼在考訂史書的同時,十分關注“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治亂興衰之故”的思考與辨析,高度重視史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可見,古代史家所提出、所關注、所闡述的這些問題,已經把史學史的任務的藍圖描繪出來了。
當然,就中國史學來說,從自覺意識上提出史學史的任務,卻是20世紀以來的事情。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提出,中國史學史應把史官、史家、史學的成立及發展、最近史學的趨勢,作為主要的研究任務。此後,中國史家不斷有所探討、發展。30年代,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依劉、章之義例,緯以梁氏之條目,粗加詮次,以為誦說之資”[63]。金著《中國史學史》,基本上是按梁啟超所提出的幾個方麵撰寫的。同時,金毓黻認為,史料的葺錄、保存、考訂、編次,以至傳世行遠,也是史學史所應包含的內容,故於書中“附為敘及”。金著的貢獻,是把史學史的任務更加具體化了,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有突出的草創之功。50年代,劉節講授中國史學史,認為史學史的任務是: